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Sarcasm.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Sarcasm. Show all posts

好假的澳大博士生


臉不紅心不跳,真係要命。
--------------------------------
《與温總理的三次握手》

盼望着,盼望着,溫總理來了,總理的腳步近了。

澳門大學2010年11月14日下午4點30分,迎來了尊貴的客人——敬愛的溫家寳總理。

澳門大學地標性建築九龍壁前,莘莘學子翹首以盼,靜候幸福時刻的到來……

“看,車隊!”隨着耳畔的話音未落,人們一齊朝遠處小潭山腳下的公路遠眺,果然浩蕩的車隊駛來。車隊靠前有一輛乳白色的麵包車,大家猜想我們的總理一定安坐於車內,而第一次踏上澳門土地的總理此時的心情估計也與我們同樣急切,期待着一覽澳門最高學府——澳門大學及其學子的風采吧!

九龍壁前人頭攢動,學子們早已把脖頸拔得長長的,腳尖墊得高高的,眼睛時刻盯着九龍壁前石階下的一舉一動。此刻站在人群角落裡的我,唯一希望的是一睹總理的風采,從遠處發自肺腑地向總理揮一揮手,同大家一起道一聲:“總理好!”

“來了!看到了!”人們像驟時加溫的熱水,一下子沸騰起來,大家一起湧向前,不到一米八的我,心中連連叫苦,暗怨自己為什麼不生得再高一些,只可惜當下不能如願以償一睹偉人的風采了。“大家往前走!”一個聲音突然傳來,原來一些同學被安排到階梯前,可以近距離歡迎總理。這個機會哪肯放過,原本可以上前的我,被一個個高大的身軀擠到了一邊,腳上雪白的運動鞋有幸在大家的爭先恐後中烙上了精緻的紋樣。好容易輪到我上前,卻又被體格健碩的便衣攔住了,我只好用無可奈何的眼光望着不遠處近距離歡迎總理的同學們,在為自己的鞋子鳴不平的同時,好生羨慕他們啊!

命運於此似乎與我開玩笑一般,一位工作人員示意攔在我前面的兩位便衣讓我和身邊的同學往下走,走了差不多三米,走到了與九龍壁平行的右側平地,而也就在我剛剛站穩的時候,於一片歡呼聲中,一身便裝的溫總理在我面前站住了,並向我伸出了手……

我急忙上前握住溫總理的手,急聲道:“溫總理好!”總理微笑點了點頭,繼續同我身旁的同學握手。大概是出於鄕情,我抑制不住激動的心緖,“我是天津的”脫口而出,總理溫和的目光重新落到我身上,再次將手伸向了我,我也再次激動地握住了總理那隻溫暖的、軟軟的,又富於力量的手。此時每年電視上政府工作報吿那熟悉的聲音在耳畔響起:“你怎麼跑到這兒來了?”“我在澳大中文系讀博士”,面對溫和的問話,我絲毫沒有感受到眼前的老人是萬人仰慕的政府總理,給我的感覺眼前站立的分明是一位和藹可親,且腹有詩書氣自華,宛若自己的師長一般,來自家鄕天津的親人。聽了我的回答,總理說:“好啊。”陪同在總理身邊的校長聽了總理和我的問答,頻頻微笑點頭,似乎在為我答話的從容讚許,也彷彿在因鄕里的偶遇而稱奇,更驚喜於而立之年的我他鄕偶遇的鄕里是一國之總理。

此時鎂光燈閃爍……

握手之後,溫總理在曾任聯合國副秘書長、履新的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澳門特首崔世安,中聯辦主任白志健以及校董主席謝志偉博士、澳門大學校長趙偉敎授的陪同下,參觀了九龍壁右側平台佈置的澳門大學發展成就展,短短幾分鐘之後,當總理離開展覽場地時,再次與衆位同學握手吿別。而我又再次幸運地接受了第三次握手,應該是興奮的原因,我不禁驚喜地叫道:“三次了,第三次握手。”白志健主任邊走邊對我高興地說:“眞不容易,三次握手。”不遠處的崔特首也微笑着用喜悅的目光注視我,連聲稱:“難得。”

總理離開後,同學們聚攏過來,紛紛向我祝賀,與我握手,分享幸福時刻,有的同學戲謔地說:“你佔了澳大三分之一的配額。”之後總理去參觀東亞樓學生書院,我和其他同學一起在九樓平台目送總理進出東亞樓,而此刻的我並沒有再次跑上前與總理握手的動力,那是因為我得到的太多太多,希望其他同學也能有機會與總理握手,讓幸福傳遞給更多的人,分享偉人的溫暖。

當總理要離開東亞樓平台時,同學們非常希望總理講兩句話,總理愉快地答應了,記得總理是這樣說的:“同學們好!澳門大學是有潛質的,澳門今後的發展,澳門的未來,寄託在你們身上。中央政府很關心澳門大學,專門在橫琴島撥出一平方公里建設澳門大學。我想一個大學的靈魂不僅在於物質條件,而在於它的精神。這就是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精神。我相信澳門大學會越辦越好,會形成自己的傳統、風格和精神。自強不息、奮鬥不止的靈魂永在!”伴隨着講話的尾音,一個響亮的聲音在澳門大學東亞樓上空久久回蕩——“溫總理,我們愛你!”在雷鳴般掌聲的震徹中,溫總理與大家拱手吿別。

總理離開後,大家互相祝賀,為澳門大學的前途和發展慶賀,為自己成為幸運的寵兒就讀於此而欣喜,欣喜的情形不亞於節日的狂歡,幸福和溫暖繼續傳遞着、延續着……

回到宿舍,我撥通了天津家中的電話,母親正在煮麵,說等一下讓我再打過去。我好奇地問今天是什麼特別的日子要吃麵條?媽媽說難道你忘了,今天是你爸爸的生日。啊?我想起來了,農曆十月初九確實是父親的生日,我急忙把與總理三次握手的消息吿訴了父親。父親異常激動,說這個好消息是獻給他最好的生日禮物。母親說三次握手,等於我替全家每人握了一次。幸福再一次傳遞,溫暖再一次延伸,延伸到寒冷而遙遠的北方……

我曾於有“天使之城”美譽的曼谷講學,目睹過大皇宮的金碧輝煌;也曾遊學於康橋,暢遊劍河,迷戀過夕陽下的金柳;亦曾受邀訪學於南港,拜謁過胡適先生的陵寢與故居。而澳門給予我的印象卻是終生難以磨滅的,與總理的三次握手是幸福的,幸福是好消息,幸福是父親碗中的長壽麵,幸福是一家人溫馨的回憶……

幸福也是一顆感恩的心!感謝溫總理,感謝師長,感謝父母,感謝朋友,感謝澳大,感謝澳門……而感謝的同時,我也深深感到比幸福更為寳貴的“自強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已作為一種崇高,融入了我和每一位聆聽總理敎誨學子的心靈……

第二天清晨,父親發來短信一則:“甲子壽辰奏凱歌,文相遇龍鏡海涯。天意所賜禮連城,可喜可賀錦添花。”

董月凱

無題

基本法根本無公投熊貓名字的制度,澳門政府不顧政治現實一意孤行,係破壞緊一國兩制,捐棄得來不易的和諧局面!特首應該帶頭以個人身分唔投票,為廣大公務員及市民做榜樣。熊貓的命名受到歷史遺留落黎的因素影響,並不適宜一刀切倉促決定。特區政府應秉持科學決策,和衷共濟的原則,在取得社會廣大民眾一致共識之後,再循序漸進向命名熊貓的目標邁進。主流民意反對以單方面進行所謂公投的任何過激行為!
拍了這張照片,就不由得明白為甚麼《大國民》裡頭老頭把情婦叫做rosebud

時空偶一錯亂

最近開始認真的用我們那部Sony電子書,當年賣天殺的貴。用起來卻也不賴,尤其在陽光下看的很舒服。
雖然機器附帶的MP3功能好像有點無聊,但既然已經內置,一試亦無妨。把一堆容祖兒丟進SD卡再插入,赫然發現讀不到中文檔名,有大半曲目不能顯示。
Sony啊Sony,我十年前用你部Clie PEG-NR70也己經是這樣的啦!


說起NR70,豬儀和我好像很喜歡試新野。Newton, Palm, iPod, Sony Reader…都是花錢支持市場裡的先行者。以前用iPod真係好似怪物咁;豬儀就最鐘意用Palm養金魚,有圖為證。

我是認為無能的人最難耐

可是偉大的董驃指導我們,「德薄位尊」才是最要命的。孔老二進一步補充道「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最近的經驗又再證實我所說的人的確是大大的「不及」。
姑且引用吾友腳跟的中學決定論,發現同出一源的產品也都是一樣的自以為是。還好我是處在花生位,不謀其政。

Photoshop 20歲生日

造福人民,功在黨國;應該頒個諾貝爾獎俾佢。

Joey Ten?

講開容祖祖,先排先高調紀念入行十年。

呢首係《第一次我想醉》,96年的歌。雖則話要擦英皇鞋,都唔駛delete埋果三年?

真係噴飯

楊憲益《戲答謝嚴文井兄送蛤蚧酒》

早知蛤蚧壯元陽,妻老敦倫事久忘。
偶見紅顏猶崛起,自慚白發尚能狂。
久經考驗金剛體,何用催情玉女方。
聖世而今斥異化,莫談污染守綱常。

香港擬定孔子誕為公眾假期

四字記之曰「葉公好龍」,家陣舉國上下交相賊,邊忽對得住夫子?

唔好意思,希特拉叔叔。



愛丁堡輕軌搞到一鑊粥,又要勞煩你老人家為民喉舌:


起咩鐵路都係會天怒人怨,個人方面就係掘路、改道、返工遲到、生意唔好;大問題就係超支、延期、再超支同再延期。
愛丁堡輕軌計劃最多人插的地方係:花5億英鎊起一條同現時22號巴士一模一樣的電車!但老老實實Princes Street多車起上黎都幾煩(當然係相對概念啦,同新馬路無得比),呢舊野如果可以令到大街少d車,遊客行街都開心D。
不過遠景在遠,煩野在眼前。於是又搞陰謀論,話成壇野係工黨托利黨夾埋靠害唔多想搞的SNP。問題係SNP打骰的蘇格蘭政府已經為撥款封左尾門,就算再超支都唔會泵水。可以預見一旦駛大左,分分鐘要靠增加愛丁堡市民的council tax(議會稅或房屋稅)和電車票價來填數。
呻還呻,整好左一定要去試搭下。

《扔火柴的女孩》

第一次聽的時候感覺非常有意思,就問了朋友是誰唱的。知道答案以後就忽然覺得太過份了,可怒也。
不是不不喜歡王菀之。只是一直都受不了她的聲線吃奶都沒力的嗲氣嗲氣。唱歌的時候還可以,但她連正經講話也是如此就真的教人經脈逆流。

一聽這歌才發現她是可以發出正常的人聲,焉能不激死?

---------------

說回本事,歌是很有趣的。有點像經過仔細考據精心重建的電影佈景:看上去該有的都放進去了,就差了靈魂。可能王菀之花太多力去發出「人聲」,又或者她本身唱腔就是平平白白的,唱起來缺乏時代曲共通的舞台感。

忘了說,歌名教我想起某台劇一個著名反派的名言:「一桶汽油、一枝番仔火」。

聲大有貨賣乎?



特首猶如上身,帶領學生狂呼「抗毒,抗毒,抗毒」,豪氣直逼蔣總裁。
問題係,小學生連毒品係咩都未知(或者已經食到開巷都未定),你如何教人抗拒一種完全不了解的東東?
禁忌愈禁愈神祕,口號愈叫愈好奇。與其發動群眾運動批鬥,不如正正經經坐定講下咩係草咩係K。最好叫衛詩現身說法。

看到小的穿幫,漏掉大的


網易娛樂11月29日訊 近日,有網友發現《大漢天子》劇裏有穿幫鏡頭,在第二十五集裏,某戶人家為漢武大帝和大臣們做了一鍋油潑辣子面,但當皇帝和大臣們夾面吃的時候,被眼尖的網友發現,原來他們吃的竟然是方便面。

這位網友寫道,“昨晚山東教育電視台播放《大漢天子》第二十五集,劇情大概是漢武帝劉徹在即將到達匈奴境地追上梁王、匈奴使臣、衛子夫等,並在衛青的神箭相助下擊敗匈奴伏兵。隨後,漢武帝一行人等來到長城腳下地一戶人家,這時好客的主人叫媳婦為他們做了一鍋油潑辣子面,飯做好了以後,衛青因救駕有功,漢武帝也端了一碗遞到了衛青的面前,這時衛子夫接了過來,夾起面送到衛青的口中——這時我旁邊的一位同事突然大叫起來,你們看看,這漢武大帝竟然和大臣們吃起方便面來!”

網友對穿幫鏡頭表示憤怒

此劇的穿幫鏡頭,激起了網友的憤怒,有較真的網友,還去查詢了相關的資料,稱方便面是一個叫安藤百福的日本人在1958年才發明的,而在漢武大帝時期,根本沒有方便面。

對于如今電視劇粗制濫造的現象,這位網友發表自己的看法,“近年來,一些影視人為了圖速度,講效益,粗制濫造了許多所謂的大片、巨片,情節荒誕,人物對白幼稚可笑,裏面的穿幫鏡頭更是大煞風景,讓觀眾很是反感。前一段時間央視在黃金時間熱播的《李小龍傳奇》裏多次出現空調手機等穿幫鏡頭,現在又出現漢武帝端起方便面吃。”“這樣的片子你讓觀眾怎麼喜歡你,接受你?”


看到小的穿幫,漏掉大的,漢代咋兒來的辣椒啊?!

煙火怎麼了

我一直認為整首歌的眼在「做過的夢是一陣漩渦 淹沒你淹沒了我」一句,前後連結得當。後面的「快告訴我,你還愛我」以下的呼籲,點穿了個「愛」字,是對大眾的妥協還是怕尾聲沒有高潮?
新版裡頭變本加厲,副歌挪到前頭作開場不說,到後面還要「谷」個大合唱位狂呼「快告訴我,你還愛我」。一下子滿場都是死唔斷氣的癡情濕鳩,聲嘶力竭的表達他們「最溫柔的請求」。我想知道這幫人沒那麼溫柔的時候是怎麼樣的?

E. & O.E. in Practice


我系成績最高的標竿人物,寫下此單。
各位看出問題了嗎?

E&OE的意思是errors and omissions excepted,果不其然。

雙重娛樂

聽發哥唱慢歌,本身已經係無以尚之既享受。藝術史miss話齋,人到高峰反而要求拙,拙中乃藏趣。
睇埋呢首《舊情人》既歌詞,我已經(苦)笑到甩轆。

Quote of the Week


"What do yo think you are here for?"
"I'm accused of being an accomplice of hacking ib...."
"You are not accused of being an accomplice of hacking ib! you are an accomplice of hacking ib!"


RES-PECT THIS!

《新聞透視‧危言》

有關化學品及大眾關系(尤其是食品)的特輯,請到下面網址觀看: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6870589889009293008
當中舉了不少例子指出公眾對化學品既恐慌又缺乏了解。
  • 化學家眼中,一切都是化學品
  • 受訪市民被一氧化二氫嚇壞
  • 化學品的反應特性超出人的一般認知:具腐蝕性的氫氯和曾sir最愛哥士的以等量混和,得出純鹽水
  • 谷氨酸納(味精)普遍存在於天然食品之中:番茄、芝士、昆布……
  • 毒理學的「劑量決定毒性」原則(the dose makes the poison):一隻白老鼠喝一百二十克的水也會瓜柴,而人類要食1700罐豆豉鯪魚便足以中孔雀石綠之毒!
  • 「致癌」的慨念也是相似,某些化學品高劑量長時間接觸才會致癌,並不代表絕對不能碰
  • 人工合成的化學劑往往比成份複雜的天然產品更純正、更安全
總結整個節目,「化學品並非洪水猛獸」的訊息相當顯明。次要的訊息是指出「綠色團體」利用公眾的無知遂行「環保恐怖主義」(在節目裡是潛台詞,我這裡把它挑明),散布無謂的恐慌。我讚同節目的立論,但不是所有人都如此;尤其是「長期挾持著話語權的左派」。
這裡要拉開一下話題,現代的環保運動非常龐雜,堪稱為各式反建制思想的大雜燴:陰謀論、新紀元、鄉土運動、對所有建制抱懷疑的民粹主義…。因為要保持自己confronting的特性,綠色團體便要不停保持自己的「邊緣性」,挑戰主流。將這種「保先」過份擴大的結果是「紅而不專」,走上恐怖主義的路子。
話說回頭,不少人對這輯新聞節目大表不滿。看看這裡,一班綠色份子實行「公幹」。一位網友說:
似乎科學家高估了自己對科學的準確度。
而忽視了大自然的因果法則的量度,大自然法則是適者生存,尤以適簡樸生活的才得安住。身體還自然有自我保護的抗體!
科學得出的,只可以是參考,並不完全。個人生活的實証體驗,才是來到安住。
一派唯心胡言!若全人類都按「個人生活的實証體驗」來生活,到現在我們還活在山洞裡,逞論認識一切「萬惡的化學劑」。另一位綠友說:
講番段片,當中有幾點其實都幾有趣,例如:港大
化學教授說同一劑量的強酸加同一劑量的強鹼,二
者混合就會變成水,從電視畫面好簡單,點解從前
政府需要海水化淡呢?而不用教授的簡單方法呢?
教授實驗的化學式是HCl+NaOH->H2O+NaCl,產品是鹽水。這位朋友是想將鹽水當淡水?抑或是他的「個人生活的實証體驗」證實鹽水比自來水有益?或者他根本沒有基本的科學常識去理解。
看看另一個blog:
這位扑主稍為客氣一點,但仍是忿忿不平:
用整個專業包裝的新聞特輯,去說明一個阿媽係女人的道理,不外乎要修飾那句震耳欲聾的潛台詞:「綠色人士經常危言聳聽,唔健康?食少啲咪得囉!」為什麼大傳媒會跟這些小眾組織如此過不去呢?
好大一頂帽子。我從小就一直遇到一些人,老是把「講實話」看成是「和╳╳過不去」。既然道理是成立的,有如「阿媽係女人」,但說何妨?
--------
現代人類已經幾乎無所不能,除了長生不老之外最難就唯有「不知謂不知」。

惡搞

忘掉砌過的她 重新的出發
靠你隻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