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年膠文

其實膠的是我,多數小朋友(三十以下)都是這樣想。看來我我還是繼續當小憤青唄。
各位朋友看完可以告訴我有何感想。

轉自 http://www.singpao.com/20050603/local/720441.html

「六四有感」想想吧 香港人

 中六學生 李嘉燕

 六四近了,許多關於六四事件的討論熱潮亦沸沸揚揚地興起,多的是對學運分子揚揚揚,而對中國政府貶貶貶的評論。但,這些評語的可靠性與真實性究竟有幾高呢?

 不是說要否定學運分子的努力,也不是要完全支持中國政府的行為,而是「一刀切」的批評太不公平,亦顯得太單純與不恰當。

 或許你會說:「有甚麼不公平、有甚麼不恰當?幾百甚至幾千個學生屍體曾經橫臥在天安門廣場,更有一幕幕中國政府屠殺學生的紀錄片作佐證,中國政府對於殘殺學生一事難辭其咎!」對,中國政府對於殘害學子一事責無旁貸,這亦是我說不會完全支持中國政府的原因,對於六四事件,中國政府的處理手法的確有斟酌的餘地。究竟是否真的有必要以殺戮自己人民的手段來鎮壓抗議的民眾?這點值得我們深究。但只用「對與錯」來評價一件事卻是膚淺的,可惜的是,又有多少香港市民了解六四當年發生的背景與真實情形?

忽略穩定的重要性

 1989年之前中國經歷了八年抗戰、國共內戰、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可以說是處在長年動盪之後的和平環境中,正是百廢待興的階段,亦是要急起直追先進國家的重要時期。然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地大物博」卻令中國的改革變得舉步維艱,改革開放政策雖在1978年便確立了,但中國的變化與進步卻是非常緩慢的,年輕氣盛的新一代在外國文化的衝擊下不能忍受中國變革的遲緩,亦對當時政治的腐敗十分不滿,於是便藉前總理胡耀邦的逝世而掀起罷課、罷工的浪潮。

 基本上,當時的中國所需要的是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和全國人民的同心協力,可嘆的是當時的學生看不到中國政策「牽一髮而動全身」這一點,一個小小的錯失所帶來的影響不只是千千萬萬的人民,而是萬萬億億的人民!然他們太執著於即時的反腐敗行動而忽略了穩定的重要性,盲目地跟隨外國的文化浪潮,成為了政治不穩的因素。適逢蘇聯總理訪華,為了穩定、為了國體,中國政府在屢勸無效後派出軍隊到天安門廣場進行清場行動,確保首都恢復正常秩序,是為「六四事件」。

 無可否認,大部分學子都是愛國的,他們的行為只是在表達他們對於現實政治腐敗的憤怒與不滿,然而他們的愛國情緒卻被人利用,造成不可挽救的遺憾!或許你會對上述這句話不以為然,但我想問:「在政府清場時,所謂學運領袖身在何方?為甚麼死的都是些無名學子?那些所謂「領袖」不是堅決地要打倒中國的腐敗與黑暗嗎?為何他們不是站在最前線身先士卒而是躲在後方納涼?」更有一點令人疑惑的是:為何當時那些「窮苦」的學運領袖可以如此輕易地成為外國公民,並可在事發時安坐客機飛往他鄉過新生活?這代表著甚麼呢?

前車之鑑 被人牽鼻

 真正愛國,不會遠走他鄉,更不會在挑起混亂後「瀟灑」地轉身就走。坦白說,那些學運領袖們的表現不但背棄了國家民族,更是出賣了那些在天安門廣場上堅持到最後一刻的「烈士」!

 沒錯,那些在天安門廣場上犧牲的學生是「烈士」,他們以自身的信念和鮮血改變了政府日後的處事手法,締造了一個新局面,身為後輩的我們好應該對他們致上一份真切的敬意。然而,我亦惋惜於他們的盲目和不明情勢,不但不明白國家當前最需要的是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滿腔盲目的熱血被人利用成為擾亂國家的工具,不了解中國的社會結構和思想方向及仍舊保留在封建時代的「權威性領導」模式,學運領袖與國家領導的會晤可算是一種破格,然他們也沒有把握這次突破性會晤來表達意見,這些導致他們的早夭,令他們不能在今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來建設國家。

 各位,六四事件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前車之鑑,提醒著我們盲目激情所要付出的慘痛代價。這個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為了自己立場與目的而去提出一些偏頗論點來擾亂我們的人,香港的市民,特別是我們的年輕一代,請不要空有滿腔熱誠盲目地跟隨別人去做事而沒有自己的思考,這只會令我們成為一個被人利用的扯線公仔,隨時被人牽著鼻子走而不自知。史實是真實地存在的,只在於我們有沒有放心思去了解和作一個理性而客觀的分析而已。而你,想成為一個公仔嗎?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