綺貞的歌
iTunes有記錄每首歌曲播放次數的功能。而首屈一指的是陳綺貞的《旅行的意義》,由去年十一月到現在,播了七百多次;也就是每天平均聽上三遍。綺貞的歌在「播放次數榜」頭十位中佔了八個,算是如實地反映了她在我心中的地位了。
頭一回知道陳綺貞,是中學時候的「少女標本」。綺貞秀氣的側臉在純黑的背景上,立刻就吸引了我的注意。那時還沒有MP3,於是去買了一隻老翻《讓我想一想》。枕邊放一Discman,就讓綺貞香甜的聲線每夜伴我入眠。但是我最愛的還是她寫的詞,和那清風月淡的民歌風格。
轉眼兩年過去,中六過了,到了台灣。綺貞一點音訊都沒有,正在擔心她是不是成了「一碟歌手」,畢竟綺貞的曲風並不大眾。又是一個夜裡,在宿舍的床上;枕邊的收音機裡傳來陌生的旋律,卻有著熟悉的聲線,那久違的甜美:那就是《還是會寂寞》。發片那天是個禮拜四(還是禮拜三?)我因為門禁,只能禮拜六趕到台北。就這樣買下了第一張正版唱片。那是第一版紙本包裝,不同後來的塑料版;唯然翻多了紙本會破破的,卻不在乎。從《讓我想一想》的沉鬱到《還是會寂寞》的陽光,綺貞的歌詞保留著敏銳的觸覺,和似有若無的憂鬱。久別重逢的狂喜,是島上孤寂的一大安慰。
後來後來,綺貞好像想改變,我自己也繼續流放。《九份的咖啡店》和《Demo3》裡的散文都像是在摸索。沒甚麼的,就是低潮罷了。
結束流放,回到澳門,拋卻舊事重新出發,綺貞也再次出手。《Groupies結他手》大有久蟄重現的活力,作品更見平衡細緻。而這也是她最後一會出大碟了。此後她離開滾石,獨立發片,走自己的路。
我最愛的《旅行的意義》是她獨立後第二張EP。自由是有代價的,代價是我們聽到的歌少了,而她能表現的深度也更好。《旅行的意義》和最近的《after17》的表現方式是滾石年代所不能;而綺貞的文字與演唱技巧也更進層樓,溫暖輕柔的聲音裡傾訴的是透著涼意的哀愁。
有一回在半夜無聊,拿著電視遙控不停的轉台。忽然聽見歌聲,只有一個字,但她的嗓音如此獨特,卻足夠讓我認出她來。看她上電視是種奇特的經驗,看著她在MV中和不相干的男生眉來眼去,做各種傻氣玩意。在歌曲中感受到的綺貞,和「現實」中的她,相距太遠。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